序号 | 故障现象 | 产生原因 | 排除方法 |
1 | 短路熔断 |
1、元件安装不良,耐热钢小钩变形、烧断或没钩紧引起接触短路 2、炉罐、坩埚、料筐等在炉膛中没有放正 3、炉底安放元件时,底板压盖不严,掉入氧化铁皮 4、炉罐、坩埚、底板等材质不好,氧化严重,大块剥落崩到元件上 5、装料时工件碰及元件或堆放不好,倒塌触及元件 6、盐浴炉装料过满,溢出熔盐或坩埚漏盐 7、可倾式坩埚炉倾倒时元件易掉出触及坩埚;坩埚上的氧化皮或漏炉时的熔液易掉到元件上 8、硝盐沿着坩埚下流 9、渗碳炉内碳黑严重,积碳成丝或砖体渗碳而成导体,引起打弧 10、搁砖损坏没有及时修补,元件下垂 11、芯棒氧化弯曲,压碎外套的耐火管, 致使绕在管上的电阻&与芯棒接触 |
1、小钩一定要钩紧钩牢 2、放正放稳,保持中心位置 3、压盖严密 ,定期清理氧化铁皮 4、选好耐热钢构件材料,并定期吊起清理 5、注意装料,堆放稳固 6、注意装料,发现漏盐立即检修 7、元件要钩牢,经常注意坩埚情况 8、用石棉绳堵严 9、定期清除积碳或更换炉衬 10、及时修补搁砖 11、经常检査,发现问题及时修理 |
2 | 过热烧断 |
1、材料成分不符规定 2、焊接质量不好(咬肉、气孔、假焊、焊不透等) 3、表面负荷过大,熔化的液体自元件内部流出来,呈“葡萄”状 4、耐火管质量不好或久兩变质、失去绝缘能力,与引出棒的氧化皮熔成一团 5、盖板、砂封不严,掉入砂子后埋没元件,过热熔成团块 6、介质腐蚀后截面显著减小,电阻急剧增大而过熔 7、电热管内缧旋圈分布不均,管外散热情况又差 8、仪表出故障或不能正常工作 9、电气元件工作失灵 |
1、制造前一定把好材料关 2、严格焊接质量 3、选择合适的表面负荷 4、注意耐火管质量,定期检查更换 5、压盖严密,及时清除掉入的砂子 6、防止各种介质的侵蚀 7、螺旋圈必须分布均匀,并注意散热情况 8、定期检査,及时消除故障 9、发现问题,及时解决 |
3 | 介质腐蚀 |
1、含硫气体使镍铬合金产生硫“痘疮” 2、碳氮共渗时如采用烃类(C3H8等),则会引起镍铬合金的“绿色腐烂 3、焙烧精铸蜡模壳时,氯化铵和氯化钠使元件腐蚀变脆,对铁铬铝尤为严重 4、碱金属的盐类、卤族盐类、硝酸盐、硅 酸盐、硼酸盐和碳酸盐都会不同程度地侵蚀 元件 5、铜、铝、锌、锡、铅等有色金属的熔液 和蒸气以及重金属氧化物都会严重地侵蚀 元件 6、搪瓷和玻璃侵蚀元件 7、由于与隔热材料(如石棉、矿渣棉、玻 璃棉)接触,相互作用而遭熔断” |
1、设法降低炉气的含硫量,采用低镍或无镍元件 2、元件表面涂以保护釉层 3、不能采用铁铬铝元件,用镍铬元件也 要经常注意腐浊情况 4、避免这些盐类与元件直接接触 5、严禁直接接触 6、防止相互接触 7、注意使用温度与接触情况,箱式炉不要超温 |
4 | 电阻变化 |
1、当温度高、冷热变化大时容易引起氧化掉皮 2、气氛影响,导致氧化膜增厚,元件老化 3、各种介质腐蚀引起截面局部减小,电阻增大 4、由于金属从单相组织变为多相组织,电阻增加 |
1、尽量减少炉门启闭和装料次数 2、合理选用炉内气氛 3、避免接触有害介质 4、超过一定值后应予更换 |
5 | 温度不均或发白 |
1、元件表面损伤或轧制质量不良(裂纹、 砂眼) 2、元件的表面负荷过大 3、焊接质量不好,局部发白 4、安装时电阻&螺距严重疏密不均 5、三相电流不平衡,过电流的一相往往发白 6、夹具安放和移动时碰上元件 7、新旧元件配合使用时,阻值不一或粗细不均 8、 局部修补的元件,误用其他材料,或其直径、长度不符要求 |
1、注意材料和元件质量 2、选择合理的表面负荷 3、严格焊接质量 4、保持螺距均匀 5、设计及安装时应予注意 6、注意夹具位置 7、测童阻值,注意直径大小 8、采用符合要求的材料、直径和长度 |
6 | 引出棒发红 |
1、引出棒与元件的截面比例过小 2、引出棒与元件的焊接质量不良 3、引出棒与夹子接触面不光滑,不紧密 4、引出棒使用过久,氧化变细 |
1、合理选用截面比例 2、严格焊接质量 3、经常保持接触良好 4、及时更换引出棒 |
7 | 裂断 |
1、材料本身原有的缺陷 2、引出棒与元件连接的结构不合理 3、焊接质量不好 4、铁铬铝元件焊后没有退火或遭受急冷 5、搬运过程中由于乱掷而折断 6、安装时硬拉硬别,用力过猛 7、往炉内加料时因乱掷而碰断 |
1、制造及安装前须仔细检査 2、改进连接结构 3、注意焊接质量 4、焊后必须退火并注意缓冷 5、搬运时轻拿轻放 6、用力相当,不能硬拉 7、加料必须小心安放 |
8 | 电阻丝扒下 |
1、螺旋中径D与电阻丝直径d选择不当 2、长时间炉温过高 3、电阻处氧化变细,失去强度 4、小钩没有钩牢电阻丝 |
1、选好尺寸比例 2、严禁在超过规定温度下使用 3、及时更换 4、一定钩住钩牢 |